下载APP
  1. 首页
  2. 精品其他
  3. 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
  4.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

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(3/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惟郑氏专行也。《易》:《隋志》云:“后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,凡四家并立。汉初,又有东莱费直传《易》。其本皆古字,号曰《古文易》。以授琅邪王璜,璜授沛人相,相以授康及兰陵毋将永,故有费氏之学,行于人间。而未得立。后汉陈元、郑众,皆传费氏之学。又为其《传》,以授郑玄。玄作《易注》。荀又作《易传》。魏代王肃、王弼,并为之注。自是费氏大兴,氏遂衰。梁丘、施氏、氏,亡于西晋。孟氏、京氏,有书无师。梁、陈郑玄、王弼二注,列于国学。齐代惟传郑义。至隋,王注盛行,郑学寖微,今殆绝矣。”案氏之学,亦费氏,不可云费氏兴而氏衰。盖于费氏之氏衰,而其后起之郑氏,与之代兴,至最后,则又为王弼所夺耳。《秋》:《隋志》云:“后汉《公羊》有严氏、颜氏之学,与《穀梁》三家并立。《左氏》:建武中,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。陈元又上书讼之。乃以魏郡李封为《左氏》博士。封卒,遂罢。然诸儒传《左氏》者甚众。其后贾逵、服虔,并为训解。至魏,遂行于世。晋时,杜预又为《经传集解》。《穀梁》范宁注,《公羊》何休注,《左氏》服虔、杜预注,俱立国学。然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,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。后学三传通讲,而《左氏》惟传服义。至隋,杜氏盛行,服义及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寖微,今殆无师说。”盖《左氏》行而《公》、《穀》微,《左氏》之中,杜又代贾、服而起也。《五经》而外,诵习所先,厥惟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已见上节。《孝经》:《隋志》云:“遭秦焚书,为河间人颜芝所藏,汉初,芝之,凡十八章。而孙氏,博士江翁,少府后仓,谏议大夫翼奉,安昌侯张禹,皆名其学。又有《古文孝经》,与《古文尚书》同。而孙有《闺门》一章。其余经文,大较相似。篇简缺解,又有衍三章,并前合为二十二章。孔安国为之《传》。至刘向典校经籍,以颜本比古文,除其繁惑,以十八章为定。郑众、,并为之注。又有《郑氏注》,相传或云郑玄。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,故疑之。梁代,安国及郑氏二家,并立国学,而安国之本,亡于梁。陈及周、齐,惟传郑氏。至隋,秘书监王劭,于京师访得《孔传》,送至河间刘炫,炫因序其得丧,述其议疏,讲于人间。渐闻朝廷。后遂著令,与郑氏并立。儒者喧喧,皆云炫自作之,非孔旧本,而秘府又先无其书。”案郑玄晚主古学,早岁则治今文。《御览》引其《孝经注叙》,谓作于避难南城山时,严铁桥云:玄盖尝避党锢之难,时尚未治古文,故立说与后来不同,其注初不必伪。(据鹿门说,见所撰《孝经郑注疏》。)若孔安国传之伪,则不俟论矣。《论语》:《隋志》云:“汉初有齐、鲁之说,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,鲁人传者二十篇。张禹本授《鲁论》,晚讲《齐论》,后遂合而考之,删其烦惑,除去《齐论》《问王》、《知》二篇,从《鲁论》二十篇为定,号《张侯论》。周氏、包氏,为之章句。又为之训。又有《古论语》,与《古文尚书》同。章句烦省,与《鲁论》不异。惟分《张》为二篇,故有二十一篇。孔安国为之《传》。汉末,郑玄以《张侯论》为本,参考《齐论》、《古论》而为之注。魏司空陈群,大常王肃,博士周生烈,皆为义说。吏尚书何晏又为《集解》。是后诸儒多为之注。《齐论》遂亡。《古论》先无师说。梁、陈之时,惟郑玄、何晏,立于国学,而郑氏甚微。周、齐郑学独立。至隋,何、郑并行,郑氏盛于人间。”亦汉末今古杂糅之学,与魏、晋后杂有玄谈之说并行者也。《齐书·刘陆澄传论》云:“西京儒士,莫有独擅。东都学术,郑、贾先行。康成生炎汉之季,训义优洽。一世孔门,褒成并轨。故老以为前修,后生未之敢异。而王肃依经辨理,与硕相非。爰兴《圣证》,据用《家语》。外戚之尊,多行晋代。”今案《隋志》:肃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三礼》、《易》、《左氏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皆有注解。又有《孔家语》二十卷,《隋志》云王肃解,而后人以为肃所私定。《孔丛》七卷,亦肃所伪为。《圣证论》十二卷,则肃所造以难郑者。盖肃当汉、魏之际,亦为遍注群经之人,其才力实与郑玄相亚。晋世《诗》家或申王难郑,或右郑排王。言《礼》者亦各有左右。《尚书伪孔安国传》,虽不能定为何人,其说与肃同,则无疑义。《魏书·儒林传》云:“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,服虔、何休,各有所说。玄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虔《左氏秋》,休《公羊传》,大行于河北。王肃《易》亦间行焉。晋世杜预注《左氏》,预玄孙坦,坦弟骥,于刘义隆世,并为青州刺史,传其家业,故齐地多习之。”《北齐书·儒林传》云:“经学诸生,多魏末大儒徐遵明门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